值“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到來之際,頂端新聞聯(lián)合省人社廳共同推出“我有一招鮮”融媒報道,將鏡頭聚焦河南青年技能人才,解鎖氣球造型師、商品陳列師、寵物美容師等新興職業(yè)群體,展示他們身負絕技、活力滿滿,又敢于創(chuàng)新、銳氣十足的精氣神兒。
氣球,在很多人眼里,或許只是小朋友的玩具,但在氣球造型師的手里,它們意味著無限的可能。對從業(yè)10年的崔建偉來說,他可以熟練地用長條氣球做出旋轉木馬,也可以把圓形氣球變成一個個熱氣球,還能根據圖案定制出大象、鯨魚、機器人、醒獅……
大專畢業(yè)后在電子廠打過工、擺過地攤,如今32歲的他用小氣球打造出大夢想,年收入可達百萬元,曾和全世界多位氣球藝術家一起創(chuàng)造吉尼斯世界紀錄。
故事
擺攤時被氣球造型吸引坐30多個小時火車去學藝
4月22日,崔建偉和他的團隊趕到鄭州東風路上一家商場,為晚上舉行的城市露營節(jié)活動做準備。
充氣,打結,左擰一下,右彎三圈……普普通通的氣球在他手里飛速地變成了一朵朵花,兩三個小時,場地就充滿了千余只橙白色為主調的氣球,加上露臺逐漸搭起的帳篷和串燈,“詩和遠方”瞬間變得夢幻起來。
在鄭州商圈內,崔建偉已經有些名氣,“出場費”也高了起來,就拿這家商場來說,開業(yè)、跨年夜、主題party,4年來已經合作過多次活動。但10年前,從職業(yè)技術學院畢業(yè)沒多久的他還在鄭州街邊擺地攤,氣球造型甚至還算不上職業(yè),“在很多人的眼里,玩氣球有些不務正業(yè)。”
提及與氣球的結緣,崔建偉說有次無意間看到一家剛開業(yè)的店鋪,門口放置的氣球造型奇特,頗有創(chuàng)意。這么漂亮的造型,用一個充氣筒就能做出嗎?從此他一頭扎進了氣球堆里,上網查找各種資料,學習、研究、琢磨……
鄭州本地做氣球的少,他就四處打聽,全國各地哪里有布展就說走就走。“印象最深的是去牡丹江,綠皮車坐了30多個小時。”兩三年里,崔建偉走遍大半個中國學藝。自負食宿,到了就是給對方干活,一天要扭200多個氣球造型,長時間的重復性訓練,讓他的手指結了一層厚厚的繭,技術也突飛猛進。
勤奮讓他在這個行業(yè)逐漸站住了腳,做出的造型也總是與眾不同,2016年崔建偉開始組建自己的團隊,后來又開了公司。
用同事王慧的話來說,崔建偉一摸氣球,就能憑借手感判斷出材質,適合做哪方面的設計,只要給他一幅圖片,交出的成品絕對超出想象,“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成績
曾創(chuàng)造世界紀錄、參與天安門廣場10萬只氣球放飛
奇特的火烈鳥、40米長的中國龍、10多萬只告白氣球……隨著與氣球接觸越來越多,崔建偉漸漸不滿足于小造型,開始挑戰(zhàn)氣球大型設計,頻頻“吹”出中國氣球造型行業(yè)的新紀錄。
6年前,廈門要舉辦2016中國(集美)AEMI世界氣球藝術節(jié),邀請全球100名國內外知名藝術氣球大師聯(lián)手合作,用創(chuàng)意頭腦和靈巧雙手創(chuàng)造一場精彩絕倫的展出,崔建偉就是其中一位。
他們在一周時間內,用40多萬個氣球通力打造出主題為“古老中國迎接世界未來”的氣球藝術展,創(chuàng)下了“三個之最”——規(guī)模最大、面積最大、氣球最多。為此,吉尼斯組織為崔建偉在內的創(chuàng)作者頒發(fā)了世界紀錄證書。
盡管多次奪得行業(yè)內氣球大賽冠軍,崔建偉從沒有停止過學習的腳步,始終研究最新動態(tài),并對未來行業(yè)發(fā)展有自己獨特的分析和見解。
在崔建偉眼里,他的人生高光時刻便是去年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氣球放飛技術指導團隊,主要任務是氣球放飛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以及指導400多名氣球放飛員訓練。
想快速制作出大小一致的完美氣球,沒有捷徑,熟能生巧,唯有多練。6個月里,為確保氣球放飛萬無一失,一個動作他往往要教氣球“萌新”練習幾百次,除了每分鐘打6個氣球的速度要求,直徑還要在25厘米左右。
“當大會臨近尾聲,激昂的樂曲響起,10萬只五色斑斕的氣球騰空而起,那種發(fā)自內心的驕傲,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崔建偉說。
發(fā)展
旺季時一個月能進賬幾十萬,行業(yè)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氣球造型藝術起源于歐美,近幾年才在我國興起。年會、商場美陳、寶寶宴、求婚……在消費者追逐個性和創(chuàng)新的時代,場景布置、氛圍感營造,越來越少不了藝術氣球的身影。
“如今,氣球造型,早已不是捏個小動物逗人開心那樣簡單,而是要顛覆傳統(tǒng)認知,更注重往高端方向走的派對設計、活動布置。”崔建偉告訴記者,這是市場的走向,也是時代的潮流。
氣球,從材質分有乳膠球、鋁箔球、波波球等,顏色則從一開始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等傳統(tǒng)顏色增加到100多種,要想在圈內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須有獨特設計。
崔建偉坦言,近幾年主要承接大型活動的策劃和對接,往往會用到10多萬只氣球,花費三四天時間,想做成“網紅打卡地”,拼的就是創(chuàng)意。
那收入如何?“個人消費多在幾千元,大型的根據數量以米計算。”說著,崔建偉算了算賬,“旺季時一個月能進賬幾十萬元。”
雖然受疫情影響,各行各業(yè)受到不同程度打擊。不過,崔建偉依然相信,藝術氣球行業(yè)的春天才剛開始,隨著時間會恢復勃勃生機。幾年來,他們已經招生近百名,就是想挖掘培養(yǎng)出一批行業(yè)生力軍,共同做大氣球造型市場。(頂端新聞記者齊亞瓊楊書貞頂端新聞記者王丹/文李騁宇宋若旻陳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