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英特爾一篇文章,大致講他們的一個冬奧會團隊是如何服務冬奧會,并落地了開幕式上《雪花》和《致敬人民》兩個節(jié)目的技術效果。
這些年里,我一直在和部分網友討論到底是大公司當螺絲釘打雜有價值,還是小公司磨煉有價值。
前些年這個話題還有爭議,到了2022年,我覺得爭議會越來越小了。??
因為小公司,大多提供不了「服務冬奧會開幕式」這種級別的「磨煉」機會。
我和英特爾有過一些交流,了解了這個團隊背后的一些故事。
我驚訝地發(fā)現,這個服務冬奧會的項目組里,居然有好些還沒有畢業(yè)的實習生。
我很羨慕他們,因為他們可以在自己的簡歷上書寫一筆:
作為英特爾北京冬奧會團隊,為冬奧會開幕式提供技術創(chuàng)意,并作為技術保障團隊全程參與冬奧會開幕式。
他們的簡歷里,有這樣一段讓所有面試官始終會眼前一亮的大項目。對于跳槽來說,無疑是加分項——冬奧會你都服務過了,我司的項目你為啥不能做?
說得俗一點,我們每個職場人都是為自己的簡歷打工。
而項目背書,是簡歷最被企業(yè)看重的背書。
我會在這篇回答里詳述項目經驗的重要性,全文4000+字,詳細為大家分享:
為什么項目是簡歷中的干貨?
項目如何幫助大家練就過硬的能力,以及
如何在面試中表述自己的項目經歷。
從人力資源角度來說,職場人的簡歷里需要哪些亮點背書,會吸引面試官呢?
大概是這幾種背書:
1.學校背書
對于大學生來說,你的第一個背書來源于你的畢業(yè)院校。如果你畢業(yè)于名校,985/211,甚至有海外名校的履歷,那么自然在面試官這里是加分的。
對于職場人來說,隨著經驗占比越來越重要,學校背書的重要性也會下滑。但是在部分國企單位,在某次關鍵晉升的時候,沒準還會以學歷作為評判標準。
2.公司背書
走入職場的人,迎來了第二個背書。你服務過哪些知名企業(yè)。我之前寫過一個回答,建議大家去大公司,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大公司的名氣會給你下一次求職帶來背書。
舉個例子,你在蘋果手機團隊干了3年,想要跳槽,基本上,市場上絕大部分手機廠商大概率會愿意給你個面試機會。但如果相反,你如果在錘子手機做了3年,估計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即便是如今創(chuàng)業(yè),很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老板都會強調,核心團隊來自BAT,說到底,不僅是HR,風投對公司背書也是買單的。
這是我建議選擇行業(yè)內大公司,頂尖公司的一個原因(還不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大公司的光環(huán),能夠幫我們拿到面試機會。
3.項目背書
畢業(yè)于名校,服務于知名公司固然加分,但說到底公司雇傭你來是希望你做出點成績的,所以你過往的項目經歷就很重要。
項目背書是我們職場人立足于職場的根本背書,你能拿多少薪水,取決于你做過什么項目,通過項目實現過什么目標,取得過什么成就。
而往往只有大公司才能給我們最好的項目背書。
4.人脈背書:
有什么資深前輩,或者大佬可以為你背書,內推就是屬于最淺層的人脈背書。
5.其他背書(證書,成績……)
證書的重要性,因崗位不同而不同。有些證書其實沒有太多價值,而有些作為入行門檻的證書,比如說CPA、CFA,往往是簡歷上的亮點。
在所有背書中,項目背書是被面試官看重的,也是最能展示職場人實戰(zhàn)能力和個人價值的背書,尤其職場中工作的時間越久,項目背書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畢業(yè)于名校,服務于知名公司固然加分,但說到底公司雇傭你來,是希望你做出點成績的,你需要證明自己能做出成績,所以過往的項目經歷就很重要。
不僅如此,很多企業(yè)在選人時還會給項目打余量。
如果企業(yè)需要一個做過千人大會的活動運營,那么大概率會找做過萬人大會的運營;需要招一個操盤過百萬日活的APP產品經理,大概率會評估候選人之前有沒有千萬日活APP的操盤經驗。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面試圈經典的寶潔八大問,都是在試圖從你參與過經歷過的項目中發(fā)現你的優(yōu)勢和技能。
熟悉我的小伙伴知道,2018年我做過一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
然后黃了。團隊里的人就散了。
一個程序員小伙伴去另一家公司面試,分享了他在我們團隊參與創(chuàng)業(yè)的經歷。
對方HR問了這樣的問題:在這個團隊里,你覺得項目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讓你做方向修正,你會怎么做?
他想:我不過是一個敲代碼的程序員。我哪里知道……
結果,面試沒過。
無論是成功的項目經歷,還是失敗的項目經歷,對于職場人來說都是收獲,但是最起碼你要展現出我從項目中學到了什么。
在面試中,想要順利拿到offer,需要我們把自己在項目中提升了哪些能力,是如何提升的故事講出來,讓面試官信服。
在我看來,可以用來在面試中展現的項目能力有這幾個:
1)業(yè)務硬實力
最好的項目,只會給到最優(yōu)秀的企業(yè),只會給到最優(yōu)秀的人才。
所以,在面試中,我們第一需要向面試官展示的是:
這個項目有多厲害;
這個項目對人才的要求有多高;
我是如何努力、憑借實力拿到/加入這個項目的。
2)斜杠力(多元化)
在一個優(yōu)質的項目中,人才的成長速度是完全不同的。
正常崗位上,一個職場人每日的工作是類似的。作為人才,會在1-2年后逐漸適應這份工作,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能,但這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舒適區(qū)。
而一個重要緊急的項目擁有太多不確定性,幾乎不會給人才留下太多舒適區(qū),相反這種環(huán)境會為人才提供迅速成長的機會,不僅是自己的業(yè)務技能,也能迅速提升自己的其他重要技能,比如溝通能力,談判能力,銷售能力,項目進度管理能力等。
可以這么說,經過優(yōu)質項目打磨過的人才,擁有多重技能,往往會成為多元能力人才。
前些年有一個熱門詞匯,叫做斜杠青年。
在面試中,我經常會問求職者這樣一個問題:
參加到這個項目中,你有什么收獲?可以分享一個案例給我嗎?
很多時候,求職者往往會懵。
給我的答復,往往是和更多人打交道,提升了溝通能力。
但具體怎么提升的?有什么案例?往往都欠缺說服力。
這就很可惜,一個好的項目,如果你說不出來,最后的結果就是被質疑:這個項目你是不是真的參加了?你真的是項目的負責人嗎?
我建議大家以STAR的模式去準備項目經歷。我一直拿特朗普選上總統(tǒng)的案例舉例子
STAR形式的面試回答:
Situation:當時背景情況如何?
Target:你的期望目標是什么?
Action:你當時是怎么做的?
Result:效果如何?
Situation:當時大眾都看好希拉里,媒體更是一邊倒支持希拉里,競選形勢嚴峻;
Target:干掉希婆,我來當總統(tǒng);
Action:我招募了出色的競選團隊,利用Twitter吸引大家眼球,并多次拜訪搖擺州發(fā)表演講,爭取了很多中立選票。
Result:成功當選,被譽為是2016年的黑天鵝事件。
你以框架式的方式講故事,更便于面試官理解,成功的機會也自然會更高。即使做不了男女神的那一位,起碼也爭取到一份有趣有料的好工作吧。
3)優(yōu)秀的團隊協作能力:
大型項目,非常依賴團隊協作。
團隊氛圍好,有凝聚力,分工合理配合得當,結果就是1+1>2,個人成長更快,而個人的合作心態(tài)也能更有效促進團隊協作的良性循環(huán)。
我之前給大學生朋友們分享過面試本質就三個問題:
1.這活你能干嗎?考核能力
2.這活你愛干嗎?考核意愿
3.我們能和你共事嗎?考核團隊合作的能力。
作為職場人,簡歷里有多個靠譜的項目,往往說明我們是有出色的團隊合作能力的。而在面試中,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用STAR的模式把我們在項目中的經歷分享出來,告訴面試官,我們是如何成功做好團隊協作工作的。
很多小公司在招人的時候,會和同學們強調,不要去大公司做螺絲釘,在小公司可以做多面手,但事實上,平臺越大,眼界越開闊,優(yōu)質的大公司對我們的團隊合作能力的打磨和團隊合作意識的提升鍛煉得不是一點點,而這種心態(tài),對我們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4)應變力
一場活動順利做下來,作為參與者可能感覺一帆風順。
但事實上可能出現了很多問題,只不過組織方及時解決了。
項目也是如此,不出意外的項目,往往不是有挑戰(zhàn)的項目。
在面試中,如果能夠把項目中種種變故分享出來,然后給出自己當時的解決方案。往往會讓面試官感覺,你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有思考,有應變能力。
?寫在最后
大約是幾年前,我參加一場全英文的營銷峰會,我分享完,隨后上臺的嘉賓是某可樂品牌的社交營銷總監(jiān)。
我聽了兩句,感覺這位姐姐無論是英語還是演講的能力,似乎都與我對外企總監(jiān)的預期有差距。
然而,她補充了一句:
加入XX可樂之前,我在廣告公司工作,杜蕾斯 的微博營銷項目就是我負責的。
在場的營銷人立馬肅然起敬,居然現場還有人輕聲“哦”了出來。言下之意仿佛是:這難怪,這就說得通了。
這就是項目背書的價值。
以這個案例收尾,還有另一個原因:如果你不在大公司,你該怎么拿到好項目?
如果不在大公司,在挑選公司的時候,就要盡力去挑那些大公司的供應商。如果你去的公司能夠成為大公司的供應商,通過項目來服務大公司。
那么,作為職場人,我們也是有機會參與到高質量的項目里的。
這也是咨詢顧問為什么吃香的原因吧——雖然我不在XX行業(yè)從業(yè),但是XX行業(yè)的頭部公司的重點項目我都做過,甚至是我一手操辦的……
我們的簡歷其實就是由一個個優(yōu)質的項目來組成的。
如果想在職業(yè)發(fā)展有所收獲,我們需要努力爭取優(yōu)質的項目,需要拿出積極性,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因為這種項目是優(yōu)質的資源,會讓我們終生受益。